首页 » 行业最新动态 » 一文读懂中国银联的发展历程!

一文读懂中国银联的发展历程!

中国银联(China UnionPay)自2002年成立以来,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,从一个致力于打破国内银行间支付壁垒的清算平台,逐渐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卡组织。其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支付网络的现代化,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支付市场中的崛起。以下是银联发展的关键里程碑及其对支付行业的影响。

在此之前,中国的银行业务主要由各商业银行独立运营,支付结算系统缺乏标准化和互通性。银联的目标是通过构建集中化的支付系统,打破银行间的壁垒,为全国范围内的银行卡支付提供标准化、高效的清算服务。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支付网络现代化的开端,也为银行卡支付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2002年10月,中国银联成功向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申请首批国际BIN号代码,推出“62”BIN号的银联标准卡,填补了国内银行卡市场无自主品牌卡的空白。2003年1月,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。8月,南京银行发行中国境内第一张银联标准信用卡“梅花卡”,银联标准卡正式问世。

2004年1月18日:中国银联正式开办内地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地区的POS消费业务、ATM查询和取现业务,迈出国际化第一步。

4月30日:中银香港在香港发行第一张境外银联标准人民币卡。

9月8日:银联卡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联网业务开通。

12月:银联自主设计、建设的新一代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正式上线运行

2005年12月: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西班牙、 卢森堡、比利时、印尼、越南、 日本等多个国家正式开通银联卡 ATM/POS 受理业务

2006年12月: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招商银行等相继宣布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000万张。

2007年9月:实现银行卡在全国范围内跨地区、跨银行联网通用。

2008年12月:国内首张金融IC卡——宁波市民卡正式发行。

2009年8月:银联卡台湾受理业务正式开通

2010年9月:推出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二代跨行交易消算系统

从2011年起,支付宝、财付通等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始将二维码应用于支付领域。银联也开始实施移动支付便民工程,提升支付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。

2012年6月:银联与微软公司在上海签署全球合作备忘录,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合作。

2012年12月:银联在上海宣布成立负责运营国际业务的子公司–银联国际有限(责任)公司。

2013年8月:银联与中国银行、中国移动共同推出NFC手机支付产品。

2014年1月: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推出国内首张港澳台旅行信用卡。

4月:银联单位结算卡在北京发布,首次涉足企业账户体系。

6月:银联国际与工商银行在奥克兰发行新西兰首张人民币、新西兰元银联信用卡和借记卡。

2015年1月:银联国际与台湾合作金库银行共同宣布在台湾启动银联“闪付”业务。

12月:试点推出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。

2017年5月:联合40多家商业银行推出银行卡的扫码支付业务

12月:打造银行业移动支付新入口·云闪付APP

2018年6月:正式发布全球首款手机POS产品,率先将POS机从一个硬件终端产品转变成一款智能手机上的应用产品。

8月:在北上广深等全国140多个城市超过4000余家停车场开通银联无感支付停车缴费

2019年6月:成为首家获批的转接清算机构

9月:成立云计算中心,与华为联合成立“金融网络科技实验室”,联合国家信息中心等5家单位共同建设并发布区块链服务网络

10月:联合发布全新智能支付产品“刷脸付”

2020年3月:云闪付app注册用户数达2.5亿

中国银联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创新和突破的历史。从最初的国内银行卡支付清算平台,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的支付网络扩展,银联不断推动支付体系的现代化与国际化。在全球化支付背景下,银联不仅提升了中国消费者的支付体验,也通过技术创新和全球布局,成为全球支付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。未来,银联将继续引领支付行业的变革与发展,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、安全、多元化的支付服务,助力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。